说历史:小人猖獗
中国人好面子,小人比君子,甚至比一般人更要面子。如果他当众出丑,千万不要揭穿,揭穿之后,后果严重。俗语道,宁得罪君子,不得罪小人,得罪小人,得到的报复,相当的惨烈。
翁同龢是两朝帝师,教过西太后的亲儿子同治载淳,也教过后来的光绪载湉。清朝的规矩,帝师最受重视,不仅地位高,而且即使犯错,也多半宽宥。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,如果不是老爹是翁心存,皇帝的老师,那在太平天国期间犯的弃城而逃的罪过,脑袋肯定没了。何况,翁同龢不仅教过太后的儿子,还给太后上过课。那是祺祥政变之后,两宫太后担心朝臣说她们没文化,就让人讲讲历代贤后的故事,讲课的人中,就有翁同龢一个。
但是,在戊戌变法过程中,西太后担心大权旁落,为了提前预防,就得先把光绪的羽翼剪了,而光绪身边的翁同龢,固然是帝师,但在核心利益面前,也顾不得了,找了个罪名,早早就被打发回了老家,永不叙用。
戊戌政变之后,西太后整人有瘾,陆陆续续,打发了不少重臣。这种时候,已经进入军机处的刚毅,给翁同龢下蛆,说是这个人此前在帝后面前,没干好事,惩罚轻了,还应该加重问罪。幸好西太后对昔日的帝师还有一丝的情分,不愿太过分,只是给翁同龢加了一个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枷锁,也就算了。
后来,事情慢慢淡了,翁同龢也可以自由了,刚毅也死掉了。朝中没有瞒得住人的事儿,刚毅下蛆的事儿,也被人揭了出来。翁同龢听了之后,感慨万千。说当年刚毅从刑部外放(当年部员外放,是一项需要争取的福利),是我推荐的。后来入军机处,也是我推荐的。我说不上对他有恩,但绝对没有开罪过他,他怎么这样落井下石呢?
友人对翁同龢说,你说你没得罪过他,其实未必。刚毅没有文化,经常念错别字,出历史笑话,比如把大舜,说成是舜王,把皋陶的陶,就念本音。把瘐死说成瘦死,是不是你曾当年呵斥人家来?
翁同龢想了想,说是有这么回事,长叹一声说到:那么,还是我的错。
没有文化,是刚毅的一大短处,但这个短处是不能揭的。翁同龢仗着自己的地位,又对刚毅有恩,觉得可以说上几句,没有想到,人家记仇了,落井下石,当然现成的。 小人不可得罪,那是千年古训,也是我们的文化精髓。特殊环境造就了小人,又让人们不敢得罪他们,于是自古以来,小人猖獗。
赞(1)
|